人工智能的人文主义,如何让AI更加有爱

数字鸿沟凸显,老年人成为“数字难民”

 

  近日,两则关于老年人的新闻在网络刷屏,引人深思。

 

  11月23日,一则视频在网上热传,湖北宜昌一位老人冒雨到村代收点交医保,现场工作人员却告诉她不收现金,只能使用手机支付。而不久前,为激活社保卡,一名94岁的老人被抬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老人膝盖弯曲,十分吃力,实在让人不忍直视。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事实上,两位老人的处境正是万千中国老人的缩影。如今,无论是网购、外卖、打车,还是就医、理财、买菜,智能化应用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便利,却也把不少老年人拦在了智能时代之外,让他们沦为“数字难民”。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的报告,六成中老年人不会在网上缴纳手机费;七成左右的中老年人不会网上购物、导航;四分之三左右的中老年人不会用打车软件,或缴纳水、电、煤气等生活费用;而会网上挂号、订火车票机票、订宾馆等便利服务的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更是很低。已经有相关的研究机构关注到这个问题,清华大学人因与工效学研究所打算在北京地区开展教老人用智能手机的活动时介绍,由于流程的线上化,老年人的出行和医疗是目前两大最常见的痛点。

 

  曾有媒体对老年人使用科技产品的习惯做了简单调查,能够熟练使用手机进行打车、导航、挂号、缴费的老年人凤毛麟角,“学手机”这件事大多数时候是老年人自我摸索,或互相传授经验。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老年人都有能力靠自学来积极拥抱互联网。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和设备不足是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中的任何一条,都在老年人群体中突出存在。

 

  这些真实发生的事件提醒着我们,老年群体与年轻一代的“信息鸿沟”在进一步扩大。事实上,除了老年人,还有任何由于功能障碍而无法独立正常生活的人也是如此。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16年的一项调查,不使用互联网的残疾人的几率是没有残疾的人的三倍。同时,残疾人订购家庭宽带或购买电脑,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可能性也低20%。在很多国家,这部分群体由于生活不便以及社会排挤歧视等问题,逐渐将自己隐藏起来远离现实中的公共场所。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他们继续远离网络生活,被迫沦为社会的边缘人。事实上,这部分群体并非少数——全球大约有10亿人身患残障,关注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是科技同样要兼顾到的领域。

 

  当前,社会对于解决老弱病残融入数字生活问题的途径,通常采用将智能化技术与传统服务有机结合的方式,比如多地火车站设无健康码通道,为一些不擅长操作手机的人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通道;不少医院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同时配有导医、志愿者等现场为老年人服务,让他们体会到温暖;一些政府和企业合作,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让老年人/残障人士能用、会用、敢用、想用,帮助和鼓励他们更好适应并融入互联网社会,共享数字时代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dawei

【声明】:固原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